育儿假的设立旨在方便年轻父母照顾子女,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存在“有假难休”的问题,要避免其成为“纸面福利”,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以下是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 企业拒绝或设置门槛:媒体调查发现,不少用人单位会驳回员工的育儿假请求,或者设置重重门槛。例如,有的企业将男职工休育儿假按旷工处理,并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传统性别观念影响: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单位对男职工休育儿假的接受度更低,认为育儿是母亲的主要责任,这使得男性在申请育儿假时面临更多压力。 法律规定强制性不足:部分省份在地方法规中将育儿假设定为用人单位的强制性义务,但很多并未列明用人单位不给假须承担的不利后果和法律风险,仅要求当地政府、劳动监察部门责令改正,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休假成本分担不合理:大多数地区规定育儿假期间的工资由用人单位发放,这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尤其当员工有多名幼子时,假期还可叠加,企业负担更重,导致用人单位积极性不足。解决措施 加强宣传引导: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育儿假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升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凝聚父母双方共同育儿的社会共识,减少对男职工休育儿假的偏见。 完善法律保障:将育儿假政策从鼓励性转为强制性义务,明确用人单位拒假的法律后果,加强劳动监察力度,确保企业依法执行育儿假政策,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成本共担机制:探索建立以用人单位缴费为主、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多方共担模式,拓宽生育保险费来源,让生育保险基金覆盖育儿假期间的工资支付,减轻企业的用工成本压力。 合理安排休假:劳动者休育儿假应遵循企业的请假流程,提前与单位沟通休假计划,兼顾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也不应通过提高审批门槛、将休假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等方式,变相胁迫员工放弃休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