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8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覆盖近12万学生
人工智能教育正从专业课程走向普及素养,北京高校的探索悄然改变着数十万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北京市教委10月30日公布,自2024年秋季学期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以来,全市已有38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累计选课学生近12万人,其中22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已实现全面开课。
这一数据标志着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北京高校规模化覆盖与精准化实施取得双突破。
01 课程建设:首都特色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
一年来,北京市教委系统部署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各高校立足实际,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创新和育人生态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新范式。
北京市首创 “政府统筹+高校协同+企业赋能” 共建模式,由北京市政府、市教委主导,北京邮电大学牵头,联合清华、北大等高校及40余家企业组建课程联盟。
这一协同模式打破了校际、校企、学科界限,实现了跨学科资源共享。
市校两级虚拟教研室的建立,更是推动了优质师资与教学资源的共享,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提供了坚实基础。
02 课程设计:分层分类的模块化体系
在课程创新方面,北京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采用分层分类设计理念,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发了特色教学方案。
课程构建了 “通识基础+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实践实训”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理工科学生侧重算法原理与技术创新
管文类学生关注AI在管理与人文领域的应用
艺体类学生探索AI与创意设计的结合
北京邮电大学作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设置的牵头校,融合前沿技术,创新设置了动态更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该校副校长孙洪祥介绍,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创新采用分层分类的理念,设计四个模块。
03 教学实践:一校一品多元化路径
各高校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多元化的教学路径,展现出丰富的实践智慧。
北京联合大学构建五维评价量规推动深度学习
北京物资学院探索“师-生-机”三元协同互动教学
北京建筑大学系统开发“AI+建筑”实验教学体系
北京舞蹈学院开创性地将AI技术应用于舞蹈创作与修复
在北京物资学院,该校党委常委、副院长张闯介绍,学校前期组织了60多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虚拟教研室,通过集体教研为学生开好通识课程。
通过翻转课堂、学习社区,用问题驱动学生们开展实践。
04 实践生态:从知识习得到能力转化
北京市构建了开放共享的AI教学生态,通过成立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建立常态化教研机制,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全市开发了 “MOOC+AI”教学平台,构建“师—生—机三元共同体”,依托AI数字人助教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与精准辅导。
通过 “四个一”实践标准(一次实验、一次参观、一次设计、一次竞赛),推动学生从知识习得向能力转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34所首都高校,聚焦航天、医疗、农业、建筑等24个领域打造了56个“AI+典型应用场景” 特色案例,涵盖全行业应用场景。
05 未来规划:人工智能微专业启动
北京市教委表示,下一步将在持续深化通识课建设、完善课程标准、加强师资培养的基础上,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向纵深推进。
正式启动“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工作。
这些微专业将引导高校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聚焦特定领域,开设由6-8门核心课程组成的紧凑型微专业,为学生提供体系化、强实践的专项学习路径。
此举旨在打通从通识素养到专业能力的桥梁,培养更多具备人工智能交叉创新能力的紧缺人才,为首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北京邮电大学智能体育研究中心,一位学生正对着一块“AI魔镜”做出投篮动作,而“魔镜”中的人工智能,则会通过识别并分析他的动作,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
这正是该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学生学习成果。
从AI魔镜到舞蹈创作,从智慧物流到建筑设计,人工智能通识课正重塑着高校的教学样态。
而随着微专业建设的启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将从通识素养迈向专业能力,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新活力。
|
|